杜甫 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 第三部分 赏析
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 第三部分 赏析
“荣枯咫尺异,惆怅难再述。
北辕就泾渭,官渡又改辙。
群冰从西下,极目高崒兀。
疑是崆峒来,恐触天柱折。
河梁幸未坼,枝撑声窸窣。
行李相攀援,川广不可越。
老妻寄异县,十口隔风雪。
谁能久不顾,庶往共饥渴。
入门闻号咷,幼子饿已卒。
吾宁舍一哀,里巷亦呜咽。
所愧为人父,无食致夭折。
岂知秋禾登,贫窭有仓卒。
生常免租税,名不隶征伐。
抚迹犹酸辛,平人固骚屑。
默思失业徒,因念远戍卒。
忧端齐终南,澒洞不可掇。”
第三部分,在唐诗鉴赏辞典和网上还是有些字词是不同的,我们还是以前者为标准来赏析。好,来看原诗:
“荣枯咫尺异,惆怅难再述。
北辕就泾渭,官渡又改辙。
字词典故 “荣枯”:【喻人世的盛衰,穷达。《后汉书 冯异传》:“结死生之约,同荣枯之计。”】“咫zhi3尺”:【形容距离近。《左传 僖公九年》:“天威不违颜咫尺。”】“北辕”:【车向北行驶,北行。】“就”:【凑近,靠近。】“官渡”:【官设的渡口。】“改辙”:【即“改辙易途”,改变方向。】
赏析 杜甫说,人世的盛衰,穷达在所见的咫尺之间竟有如此巨大的差异,我的心情惆怅得难以再述说下去了。往北走,来到了泾渭河边,这里的官渡又改变地点了。
这里的“北辕”与“改辙”,事实上是从“南辕北辙”变化过来的。杜甫应该是从骊山的西面经过,往北来到渭水河边的。说泾渭,是附近就是泾水与渭水合并的地方,而且一会“泾水”他还有用。如果杜甫是从官渡坐船过去的,那么就没有后面什么过桥的事了。所以我认为这里的“改辙”,其实是官渡改变渡河地点了。事实杜甫也是在暗喻自己与当时的朝廷有些“南辕北辙”的意味,现在他是北辕,官方是改辙了。于是才有后面,杜甫站在渭水河边看到:
“群冰从西下,极目高崒兀。
疑是崆峒来,恐触天柱折。”
字词典故 “崒zu2兀”:【险峻貌,高耸貌。】“崆峒”:【“崆峒山”,位于甘肃省平凉市,距离西安300公里,自古有“中华道教第一山”之美誉。西接六盘山,东望八百里秦川,南依关山,北峙萧关,泾河与胭脂河南北环抱。】
赏析 杜甫说,我站在泾渭河水边,只见成群的冰块从西边顺流而下。极目远方,那里似有高而险峻的山峰。真的怀疑是不是结了冰的崆峒山都漂过来了,恐怕是撞触了天柱,把天柱都给折断了吧?不然哪来这么多的冰块。
“泾水”源自宁夏的老龙潭,流经崆峒山下而来,所以杜甫这里会联想到崆峒山。应该说,杜甫因为刚经过骊山,情绪是有些激动的。甚至我们已经怀疑,他这个文章其实是后面整理的时候,就加进了一些后续的感情色彩,所以是比较激烈的。所以这里竟然有“触天柱折”之说。
“河梁幸未坼,枝撑声窸窣。
行李相攀援,川广不可越。”
字词典故 “河梁”:【桥梁。】“坼che4”:【裂开,撕裂。】“枝撑”:【亦作“枝牚cheng4”。指建筑物中起支撑作用的梁柱。】“窸xi1窣su1”:【拟声词:形容树叶,花草等细微的摩擦声音。形容细小的摩擦声。】行李:【行李是一个古老的词汇,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沿用,通常指行旅人出门时所带的衣物,生活日用品等,并将其打包好能轻易携带。】“攀援”:【谓抓住或依附他物而移动,延伸。】
赏析 杜甫说,在不远处的河边,我找到了一座桥梁,所幸的是桥还没有完全裂开,只是桥下的支撑梁柱一直在窸窣作响。我只能人与行李相互往前,攀援着爬过去。下面的河川太宽了,确实没办法涉水越过。
估计这桥已经裂开了,可是还没有裂到散架。其实是有些危险的。杜甫设法带着行李交替爬过去的,不然就没必要提什么河川太宽,无法越过了。而且此时有冰块的水也一定是刺骨的。网上解释说是行人们,我以为就老杜一个人,因为他只提了行李,并没有提到其他行人。
“老妻寄异县,十口隔风雪。
谁能久不顾,庶往共饥渴。”
字词典故 “异县”:【即“他乡异县”,指远离家乡的外地。《乐府诗集 饮马长城窟行》:“他乡各异县,展转不可见。”】“十口”:【字面意思是十口之家。不过,这杜甫家这个时候有十口吗?所以这里应该是全家的意思。】“庶”:【希冀,希望。】
赏析 杜甫说,我亲爱的老妻如今寄托在他乡异县,我们全家就这么两地分居,风雪相隔。可是谁又能够这样长久地不去照顾呢?我一直希望能够前往,与家中妻小共饥渴。
看些资料:【据《唐书·韦见素传》记载:“天宝十三年秋,霖雨六十余日,京师庐舍垣墙,颓毁殆尽,凡一十九房污潦。”杜甫的居屋,也在风雨中倒塌。住食无着,难以生活。当时的奉先杨县令,是杜甫岳父 司农少卿 “杨怡”的同族。于是,杜甫携家眷来到奉先,寻求杨县令帮助。杨县令让其住到县南三里的一个村子。】
由上可知,杜甫确实是把家里人交代给了远房亲戚,是他妻子的远房亲戚。
“入门闻号咷,幼子饿已卒。
吾宁舍一哀,里巷亦呜咽。”
字词典故 “咷tao2”:【同“啕”】“号咷”:【即“嚎啕”,嚎啕大哭。】“卒”:【死。】“宁”:平定,安定。“里巷”:【街巷,乡邻。】“呜咽”:【悲泣声。】
赏析 杜甫说,我刚入家门,就听到了家人嚎啕大哭的声音,原来我那最小的儿子竟然已经饿死。我刚刚平息了自己屋舍里一家的悲哀,街巷乡邻那里也传来了悲伤的哭泣声。
这里的“里巷亦呜咽”究竟是乡邻也为杜甫的幼子饿死而哭泣呢,还是他们自己家也有人死了呢?我认为是后者,我们再看下面两句就知道了。
“所愧为人父,无食致夭折。
岂知秋禾登,贫窭有仓卒。”
字词典故 “登”:【谷物成熟。例“五谷丰登”。】“贫窭ju4”:【贫穷。】“仓卒”:【急迫,非常事变。】
赏析 杜甫说,我所惭愧的是,身为人父,却没能提供食物给家里,导致幼子夭折。哪里知道秋天的禾苗据说是丰收了,而贫穷之家的竟然还有如此的仓猝之事。
“生常免租税,名不隶征伐。
抚迹犹酸辛,平人固骚屑。”
字词典故 “生常”:【即“积习生常”,意指由于多时的习惯,而变成了常规。】“隶”:【隶属。】“迹”:【通“绩”。】“抚迹”:【因为有功绩而安抚】“征伐”:【出兵征讨。】“固”:【固然,必然。】“骚屑”:【扰乱,动乱。杜甫 《喜雨》“农事都已休,兵戎况骚屑。”】
赏析 杜甫说,我是朝廷命官,按照惯例,我们家是可以免租税的,名下也不属于征兵征粮的范围。因政绩而被抚慰的家庭尚且如此辛酸,其他那些平常人家就必然是被困扰得更无以复加了。
也就是说,根本不是杜甫一家这么困难,他们家还算是属于优待对象,其他平民家就更加艰难了。所以说,前面杜甫的幼子饿死了,并不是个例。其他人家恐怕早就更惨了,因此我们说前面的“吾宁舍一哀,里巷亦呜咽”,杜甫所要表达的是,并不是我这一个屋舍在哀啊,我安定了我们家。街巷里,其他人家也有了哭泣声,因为他们家也有人饿死了。
“默思失业徒,因念远戍卒。
忧端齐终南,澒洞不可掇。”
字词典故 “因”:【依,顺着。】“忧端”:【愁绪。南朝 宋 谢灵运 《长歌行》:“览物起悲绪,顾己识忧端。”】“澒hong4洞”:【绵延,弥漫。汉 贾谊 《旱云赋》:“运清浊之澒洞,正重沓而并起。”】“掇chuo4”:【通“辍”,停止。】
赏析 杜甫说,静默地想想那些失业的人,再进一步想想那些到远方去戍守的士卒。愁绪就如终南山一般的高,真是绵延不断,无法终止。
这杜甫到底在想什么呢?失业的人,远方戍守的士兵?恩,杜甫自己本来就是失业很久的人,他为了谋取职业,而被迫把妻儿安排在这里,结果幼子竟然饿死了。再想想那些乡邻们,他们的男人都被征去远方做戍守的士卒,那他们家是不是就更困难更悲惨了。这样的社会状况,难道不让人忧愁,不让人忧虑吗?杜甫的内心久久不能平息。
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 第三部分 赏析
“荣枯咫尺异,惆怅难再述。
北辕就泾渭,官渡又改辙。
群冰从西下,极目高崒兀。
疑是崆峒来,恐触天柱折。
河梁幸未坼,枝撑声窸窣。
行李相攀援,川广不可越。
老妻寄异县,十口隔风雪。
谁能久不顾,庶往共饥渴。
入门闻号咷,幼子饿已卒。
吾宁舍一哀,里巷亦呜咽。
所愧为人父,无食致夭折。
岂知秋禾登,贫窭有仓卒。
生常免租税,名不隶征伐。
抚迹犹酸辛,平人固骚屑。
默思失业徒,因念远戍卒。
忧端齐终南,澒洞不可掇。”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